大學階梯教室裡,一場演講會即將開始。主講人是蜚聲海內外的知名教授,海報兩天前就貼出去了,反應異常熱烈,同學們紛紛趕到現場,要一睹教授的風采。
目前分類:品格教育 (15)
- Oct 08 Thu 2009 20:21
你無法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!
- Aug 12 Wed 2009 15:40
快樂經濟學/影子學習法【經濟日報╱盧希鵬】
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,我認為最具威力的教育方法叫做「影子學習法」,也就是身教大於言教,與其在課堂中學管理,不如你貼身在企業CEO旁觀察,看他怎麼開會,怎麼溝通,怎麼與人應對進退。
- Aug 09 Sun 2009 14:41
全國第一位上市董事長PMP 世紀鋼構五大巨頭跟進
前言:一個企業的領導人,不僅肩負公司營運成長的責任,對企業文化的建立更有著風行草偃的影響力。
2009年開春不久,現年53歲的世紀鋼構董事長周金裕,一舉通過美國PMI(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)協會的專案管理師(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,簡稱PMP)國際認證,成為業界佳話。他決心以身作則,為公司承接的各項工程,導入PMP專案管理手法,達到降低成本、提升客戶滿意度的目的。
- Aug 06 Thu 2009 14:36
電腦節能有方法 環署軟體免費下載
電腦螢幕保護程式能節能?實際上,電腦不用時要「休眠」才能節能。為協助一般人減去繁複設定,環保署開發出「電腦節能小助理」軟體,免費開放給各界下載,節能救地球。
- May 05 Tue 2009 14:39
提升員工道德觀【經濟日報╱吳嵩浩】
大家常在說的"企業文化",我認為它其實就代表著這家公司老闆的個性的外顯,老闆的個性是怎樣,員工自然會往他的偏好的哪一個方向去。所以怎樣提升員工的道德觀,答案已是呼之欲出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- Nov 05 Wed 2008 23:12
尊重是種習慣
台灣的社會有愈來愈粗暴的傾向,很少人會關心別人的想法和感受,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並為所欲為。沒有彼此尊重,受害的一定是我們自己;我們改變不了別人,至少可以從自己開始,讓自己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。
- Oct 31 Fri 2008 14:38
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
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。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,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,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。我從廁所出來,車一轉彎,我撞到一個學生。
「你怎麼搞的?」他很不高興。
- Sep 13 Sat 2008 01:18
兒童藝術欣賞第一課 – 故宮國寶之美
早在二週前, 我就先預告了故宮之美 (媽咪的美麗年輕回憶啊~), 藉此吸引孩子們的興趣, 本來隔週就要成行, 不過排不上把拔的Schedule, 只好順延一週到上週六才出發, 孩子們卻因為這個小小遺憾, 更對故宮之行充滿期待, 讓我對孩子們第一堂藝術課程信心滿滿哦!
- Aug 18 Mon 2008 07:14
品格第一~專注
「專注」而非「分心」~以全神貫注來表示對人對事的尊重
Attentive(專注)一詞來自法文attendre,意思是「等待;停留;掌握;期待」。這詞的拉丁文背景為ad tendo,即「伸展」,如同一匹馬在轉動他的耳朵或一隻鳥在頓首凝聽。
- Jun 12 Thu 2008 14:10
預約孩子的未來——態度是關鍵~賞識自己(網路文章)
我們每一個人都期待別人的了解,但我們卻不太願意努力了解自己、懂得自己。我們若能懂自己,就會懂得孩子;我們就會讓孩子在生活的互動中,認識自己真正的期待。
欣怡來找我報到時,我看她手上拿了一個特別的手機,我好奇的問她這手機很漂亮,是她自己選的嗎?她神情就緊張起來,尷尬的對我笑,郤沒有回答我!
- May 12 Mon 2008 14:07
品德管理 不可或缺【經濟日報╱蔡翼擎】
企業弊端頻傳,使得「道德」與「企業社會責任」成為全球化的熱門議題,更是當代最大的管理挑戰。許多國家從法令著手,強制要求健全董事會結構或提高資訊透明度,但要確實達成提升企業道德水準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目的,從企業日常營運的管理做起最有效。
某企業的資深採購人員,因被人事單位查獲拿廠商回扣的具體證據,公司高層研議革職論處,研發部門主管卻力保這位採購人員。研發主管認為,這位採購人員不可或缺,因為有幾次都虧他及時找到供應商,才使研發與生產計畫如期完成,免於被客戶課以高額罰款。
- May 04 Sun 2008 15:44
好家教,讓孩子懂得感恩(文/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)
天空落水,你可曾感謝老天滋潤大地?
夏日冬陽,你是否滿心歡喜接受它的溫暖?
- Sep 13 Thu 2007 03:38
原來,我們忘了人格教育【聯合報╱記者楊正敏、孫蓉華】
作家簡媜的「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」重啟學校對教育本質的思考,簡單的道理,立即點破了台灣長久以來忘了教育孩子的最重要部份,就是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生活的健全人格。
台灣不斷教改,也不斷修改教科書,可是幾乎忘了道德培養與人格啟發應從小著手,我們的教育最後還是回到升學主義,卻忘了教孩子怎樣面對未來的人生。
- Sep 11 Tue 2007 22:54
從生活小事學會成功條件【文╱洪蘭 (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)】
孩子從小在父母身旁,透過觀察模仿,學會生活裡的實用智慧、學會勤儉,將來才能夠自給自足,懂得好好過日子,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。
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,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,3天前父親出門做工,沒有回家,他餓了兩天後,不得已去超市倉庫偷東西吃,不幸被逮,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,不願追究,但是警員堅持「依法行事」,將孩子以「竊盜未遂」罪移送法辦,上了報紙。
- Mar 25 Sun 2007 06:41
生活富裕了,關懷的心卻消失了
自從無線電視頻道增加之後,看新聞已經是一件讓人覺得有點生氣的事,新聞台每天淨是報導些芝麻蒜皮的小事,所以有了小朋友之後我們將第四台剪了,主要就是不希望小朋友多看電視
但是新聞還是我非常喜愛的節目之一,不論是電視看的、廣播聽的還是上網看電子報,都是我擷取訊息的重要來源。最近聽到中廣報導一篇小社論「台灣人生活環境變好了,但是關懷的心卻漸漸消失了」,前一陣子的兒福基金會統計(好像是)現在台灣約有廿多萬的國小兒童是自己處理晚餐(也就是我那年代的鑰匙兒童),據估計有大約有11萬的兒童是獨居(好像是這個數字),所謂獨居也就是沒有跟大人住在一起,這讓我想到我之前每個月捐款給家扶中心時,提到我想作「認養人」,家扶中心回答說「目前認養的名額已經滿了」,是台灣已經沒有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了嗎?還是我們的社會福利機構出了問題,最近我終止了家扶中心的捐款,轉到新竹市的育幼院,並非不信任家扶中心,主要還是想確認捐出去的錢確實是幫助了人,而且是一個特定的對象,如果能夠在能力範圍許可下確實給一個、幾個小朋友協助,心裡會覺得踏實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