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向來搞齊頭式平等,口號好聽但升斗小民受惠不大。這回的減稅利多正是典型;財政部心疼得半死,送出微薄的利多,但對中低收入者來說,根本無法抵銷這波麵包、牛奶、便當、泡麵狂漲帶給生活的壓力。

以薪資特別扣除額從七萬八千元調高到八萬二千元為例,對收入低到一毛稅都不用繳的人,不論扣除額調到多高,一點幫助也沒有。適用百分之六稅率的人,扣除額調高四千元,每年只少繳二百四十元的稅;對於適用百分之四十稅率的高所得者,增加四千元的扣繳額度,也不過每年少繳一千六百元,完全不痛不癢。

二百四十元,想看電影得挑早場優待票。想要拿來貼補日常民生開支?麵包從去年漲到今年,牛奶今年兩度漲,最近連泡麵都直追國民便當價格,漲價幅度動輒一成、兩成起跳,薪資扣除額調高四千元,調幅頂多百分之五,政府不但沒法控制民生物資漲價,連政策買票都沒好好想過為中低收入者設計適當的扣繳額度。

同樣沒用心的想法,也出現在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上。從每戶改為每人二萬五千元,對百分之六稅率的納稅人身上,多一個孩子唸書,只少繳一千五百元,對於適用百分之四十高稅率的人,多一個孩子就多了一萬元扣除額,低收入者沒省到多少錢,高稅率者早就把孩子往國外送,也不會感謝政府錦上添花。

行政院的「一周一利多」看似雨露均霑,所有的受薪階級都能有好處,實際上卻是收入低的人分到的好處反而少。對照財政部想以齊頭式平等敷衍廣大民眾對降稅的期待,立委為了選舉,大方提出多項減稅方案,包括保險費、醫藥生育費、購書支出、資訊設備支出等等五花八門的降稅項目,仔細看看,有些固然荒謬,但可能還比較貼近民眾實際生活。

對於這些實質可以降低民眾繳稅壓力的減稅項目,財政部照例以「沒有替代財源」打回票。但對照陳總統在海外大撒鈔票鞏固邦交的手筆,動輒是數億元到百億元規模,台灣不缺替代財源,缺的是敢阻止政府亂花錢的人。

2007/10/04 聯合報】新聞透視》受薪戶 每人被暗坎1,000 

 

被行政院包裝成政策利多的個人所得稅減稅案,其實沒有什麼高明的大道理。說穿了,只是建構在一個虛擬數字上,推敲出來的四則運算數學題。

不起的是,加加減減之中,政府減稅卻還能留一手,全國450萬個受薪戶,每人都被「暗坎」了1,000元扣除額。

要從這次減稅案的主軸說起。行政院強調所得稅扣除額的減免,要採取總量管制,就是有加稅才有減稅。因為刪掉非現金捐贈抵稅權,增加35億元,才有調整薪扣額、身障扣除額與教扣額的機會,減稅利益達37億元。國庫小虧2億元。

既然是「總量管制」,帳就一定要算清楚。官方說法有兩種版本,檯面上小虧2億元;檯面下,國庫卻賺了3億元。若要貫徹有增才有減的改革原則,國庫暗坎的3億元,夠再讓身障扣除額多調高1萬元; 或再加碼薪水族每人1,000元的薪扣額減稅權利。

減稅籌碼出現兩套帳,問題出在政府選擇了一個非常不確定的財源非現金捐贈,到底能為國庫帶進多少稅收,連財政部也沒有精確數字。財政部抓了好幾個數據,呈現出29億元到40億元的稅收規模。最後,政府選擇了35億元,也定調這次減稅規模不能超過35億元。

不要問為什麼薪扣額只能調4,000元;身障扣除額只能調5,000元,因為真的沒什麼道理。政府將減稅包裝成利多,就應該拿出最大誠意。既然財源都是畫大餅估出來的,電腦跑得出40億元的稅收進帳,政府豈能硬生生砍掉5億元,讓受薪大眾與弱勢族群的減稅利益縮水。

財政部長何志欽說得對,他沒有能力讓稅改「搞得像辦周年慶」打折兼奉送,讓大家都歡喜。但相對政府卻也不能白占納稅人便宜。有加才有減,是政府自己拍胸脯給的承諾,國庫如果有可能收進40億元,就該還給人民40億元。減稅不能漫天喊價,但也不能剝奪人民斤斤計較的權利。

2007/10/04 經濟日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icchung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