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因生性不喜歡得罪他人,對於人際關係的緊繃有強烈的趨避性;或因想要討好周遭所有的人,所以努力維持和睦相處的氣氛;或因不敢拒絕他人,勉強承諾一些自己不願做或做不到的約定。上述這些人際和平的愛好者,常易淪為「濫好人」。
濫好人當上了主管,部屬表現不佳時,由於害怕破壞彼此和諧關係,且不知如何面對指出部屬缺失的尷尬,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到了績效考核時,又不想當壞人,考核結果形同吃大鍋飯,人人都拿中等。
站在部屬的角度,體會他們的感受,是主管同理心的展現,有助於建立雙方良好關係。但過於在乎和諧人際關係的濫好人主管,在賞罰不明確的狀況下,不見得能討好全部的部屬,也難保團隊人際關係的長治久安。
由於工作績效上的主觀認知差距,80%的部屬覺得自己應是績效最優的前面20%,因此即使主管給的績效考核結果一致,仍有逾半部屬不滿意,無法達到濫好人主管對內部和諧的期望。
當團隊工作負荷與日俱增,濫好人主管常不自覺地將額外的任務,交辦給能力優、態度佳、績效佳的部屬,以避免其他「刁蠻」部屬推託時的難堪,暫時保持表面上的平和氣氛。
但因同酬不同工,攬下重要工作的績優部屬,容易受外在拉力吸引求去,在劣幣逐良幣效應下,團隊中將只剩能力、態度中下的部屬,當他們的工作負荷因績優人員離職而驟增,勢必反彈與鼓譟,團隊氣氛一樣烏煙瘴氣。
此外,待工作執行一段時間後才指正部屬的缺失,此時他們的反彈與挫折感更重。部屬等於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,耗費於錯誤的執行方法與概念上。更嚴重的是,不能保證部屬能糾正已養成的錯誤工作習慣矯正。
如此看來,濫好人主管的逃避心態,只能將處理部屬問題的引爆點延後,且可能因為延遲處理,讓問題變的更嚴重,更難以收拾善後。
指出部屬的缺失,若能有為他著想、期望他成長的心態,明確指出問題對部屬個人及團隊造成的傷害或影響,且表明希望與部屬共同商討調整與改善方法,相信即使部屬覺得不舒服,也能體會主管的用心。
若能再搭配良好的督導技巧,留意非公開場合懲戒的原則,相信糾正部屬的問題,能維持其個人自尊,不見得會折損雙方關係,部屬也較能接受建議。
如果,濫好人主管仍不能克服主管與部屬間的緊張關係,則應慎重思考擔任主管職的適切性。因為無法適時提點部屬的缺失,可能導致部屬養成錯誤的習性,為免「誤人子弟」或讓小問題衍生為大麻煩,或許「轉任專業職」是濫好人主管較佳的選擇。
【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