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企業高舉「捍衛股東權益」的大旗,大舉關廠、鐵血裁員、刪減研發費用…,然而,這對股東究竟是利,還是弊?
企業發行上市,讓原始股東得以回收資本,也讓更多人得以投入資本、擁有股權,參與企業的營運成果;而企業有更多可運用的資本,擴大事業版圖。這是資本市場設計的原意。
不過,這樣的設計初衷,卻在後來演變出一些副作用,我將在之後的文章陸續討論這些現象,以及應有的思維。
■什麼都可以說是「捍衛股東權益」
第一個副作用,是許多企業強調「股東至上」:「捍衛股東權益」的大旗,是經營企業的最高指導原則,於是,大舉關廠、鐵血裁員、刪減研發費用…都可以說是 「捍衛股東權益」(或者,維護投資人權益,挑明了來講,其潛在思維就是要維護股價)。尤其,金融海嘯發生之後,許多世界級企業、乃至於台灣執牛耳的企業,類似情況都所在多有。
這個現象,表面上看來言之成理,股東應該覺得很是欣慰,裡頭卻可能藏著積非成是的迷思。
■「股東至上」的起源和支持的理論
首先,我們先要了解,何以企業界會出現「股東至上」的觀點呢?
「股東至上」的觀點,從1970年代開始盛行。原因在於,那時大家開始相信,市場是有效率與智慧的,足以做出正確的判斷。市場代表著廣大的股東們、投資人們,所以企業當然要時刻注意市場上的變化,並小心維護股價。
副作用,就是產生許多外行(華爾街、或其他金融機構)領導內行(企業經營階層)的情況,企業經營階層甚至以市場意見馬首是瞻,一遇股價波動就可能改變方針,亂了套,甚至變得短線思維,一切作為,都是要股價能夠好看,畢竟,要「維護股東權益」嘛。
不過,支持「股東至上」說法的「效率市場」思維,已遭打破:市場不一定都是理性的,通常是當下情緒的「計票機」,一味依照市場需求或金融機構的心意走,不一定會產生最好的結果,我們由多次市場的泡沫化和金融海嘯,已經證明了這一點。
■企業不只為股東而存在
事實上,企業的存在,絕不只是只為股東而服務,而是為所有利害關係人(stakeholder,包括顧客、員工、供應商、社區)謀求最大利益,這不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,更攸關企業的長期營運成果。
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傑佛瑞˙菲佛(Jeffery Pfreffer),在其最新研究專文「別再說股東優先」(Shareholders First?Not So Fast…)就指出,能提高獲利率與生產力的企業,並不是因為只重股東/投資人、其他都不管,而是實施了讓員工高度參與的措施,包括人才培訓、分散決策 權、依據組織績效而非個人績效來敘薪。
他以西南航空(Southwest Airlines)為例,該公司自成立以來,就秉持「員工第一、顧客第二、股東最後」的價值觀。即使在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、航空公司紛紛倒閉之際,西南航空始終沒有裁員,也維繫了該公司在運輸服務業的競爭實力。目前該公司的市值,相當於美國其他航空公司的總和。
「股東至上」、甚至以股東權益為唯一考量要素的作法,進一步來說,幾乎就是不考量其他利害關係人、甚至只重短期效果,因為這才有助於維繫、提升與投資人息息相關的股價。此一錯誤思維,經常引導企業做出錯誤的行動。
■只重股東權益、卻侵蝕企業的發展命脈
有眾多的證據直指,一味強調「股東至上」,可能引發本末倒置的作法,長遠來說,不但危害投資人的利益、甚至危害企業的永續發展。
企業領導人,若是誤把「股東至上」當成企業經營唯一條件,就會發生許多抄短線卻損害長期價值的行為。例如,企業為了降低成本,於是要大舉裁員、卻可能把重要的人才資本給一併裁掉;或是,嚴苛地對待供應商,卻將產業的價值鍊給破壞殆盡。
例如,近期美國汽車公司淪落到必須向政府求取紓困,事實上是事出有因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,美國汽車公司在作法上,只顧短期、而不考量眾多利害關係人。這一點,和日本汽車公司如豐田(Toyota),有很大不同。
豐田會將重要的供應商,當成長期的合作夥伴,共同合作開發商品。而若是供應商出現問題的話,豐田會派員協助解決,使得整個汽車製造業的生態,十分健全,有凝聚力。但美國汽車製造商通常把供應商視為敵人,只給短期合約、只考量價格,供應商一出問題,通常就是終止合約,十分苛刻。
這種苛刻的做法,雖然cost down了,顧到短期利益、也可說是「維護股東權益」,但卻可能戕害了整體產業的生態,一遇到金融海嘯,產業生態的抵抗力低落,孤立無援,反而大大損害企業價值。
所以,長期下來,哪種作法是對股東真正有利,不言可喻。
■股東真正會關心的事
從股東的角度來看,事實上,股東擁有的,主要是「股權」(equity),而不是「股票」,這是資本市場設計的原意。也因此,真正攸關股東權益的,是來自於企業營運上的長期成果,而不來自短期股價波動。
也因為企業經營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,所以對於各種成果,還是得從其過去的長期紀錄來觀察、放長遠看未來。而不會僅僅著眼股票票面價格、並把它拿來作為衡量當下成果的唯一指標,因為,股票價格經常受到市場不理性的過激反應,而使他經常在短期間呈現劇烈的震盪。
股東身份的真正意義,是因為投入資本、擁有股權,而得以分享由優秀企業的諸多員工、及其價值鍊,所創造出來的成果。是以,股東與企業之間,是共同合作的夥伴關係、而不是上下的勞資關係。所以,往後再看到企業管理階層行「捍衛股東權益」之名,卻做危害企業發展根本之實的事情,可別再覺欣慰、甚 至要覺得擔憂了!
另一方面,從企業來看,企業,不只是為股東而存在,管理階層還必須將價值鏈中的每一個環節,放在心上,念茲在茲,用心地權衡後,做出最好的判斷。
企業管理階層也不需要把「維護股東權益」當作行動指南,因為股東權益是在管理階層做出一系列增進關係人的活動之後,必然產生的結果。持有股權的股東們,希望看到的是,企業透過正確的決策和行動,累積永續發展的價值。
企業是一個由眾人通力合作、組成的有機體,不可能自外於整個生態而獨好,兼顧整個企業價值鍊、增進其價值,會是希冀永續發展的企業,所應該努力的方向,這才是真正的「捍衛股東權益」。聯合新聞網 2009.07.24)
留言列表